故事佬网

罗定长岗坡渡槽的故事

2020-12-29 15:06:41
佚名

提起文物,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古老和沧桑。在罗定市,却有这么一座年轻而雄伟的建筑:曾被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广东只有10处),后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今年才35岁的罗定长岗坡渡槽。

 




 

年轻的文物,响亮的名片

 

 

 

2012年10月,广东省公布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时,罗定长岗坡渡槽入选其中。当时有人疑惑:它并不是“古董”,为什么能够成为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开展过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第三次始于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相对于前两次的范围和内容有所扩大,把时间范围放宽至近现代乃至当代,强调将具有典型价值的行业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也作为普查重点。而长岗坡渡槽虽然“年轻”,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建筑宏伟壮丽,是我国大型水利设施之一,曾经是世界最长的渡槽,建成后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它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入选“重要新发现”是文物界的共识,其后晋升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更是顺理成章。

 

长岗坡渡槽位于罗定市罗平镇旁边的长岗坡上,离市区21公里,它是罗定最大的水利工程——金银河水利枢纽工程的主体设施。而新的罗定八景,有两处出自这里,分别是“长岗飞渡”和“银河浮金”。
 

 
 

长岗坡渡槽建成以来,越南、老挝、孟加拉、尼泊尔、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水利专家、贵宾或元首,新疆、四川、安徽等18个省市的代表及港澳同胞,都曾经到此参观视察;省内外客人来到罗定探亲访友,也多会慕名前来一睹这“南国红旗渠”的壮丽风姿。文人墨客、摄影发烧友,更是把这里当作触发创作灵感的圣地。前国家三峡办主任、作家、时任国家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和广东省原省长黄华华,都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2012年金秋十月,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到罗定制作《乡约·广东罗定》时,要寻找一个既能代表罗定,又景色美丽的地方用于节目现场,主持人肖东坡看到长岗坡渡槽时,立即被吸引住了。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美轮美奂的长岗坡渡槽,在金色稻浪的簇拥下,更加醉眼迷人。长岗坡渡槽,已经成为罗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响亮的一张名片。
 

 

 

 

规模长度雄居世界第一

 

 

 

据了解,这座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渡槽,总造价仅为530万元人民币,在上世纪70年代,这样的造价算相当低廉。而造价低廉的主要原因,是过万名建设者及沿途村民的无私奉献。工程包括槽前引渠、前后穿山涵洞和砌石渠,总长10.5公里,合计完成土方45.7万立方米,石方22.81万立方米,浆砌石4.36万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在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大部分由肩挑人扛、钢钎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完成。当时,4个公社共1万多名民工,在南起牛路迳,北至花鹿坑,共10多公里长的工地上,餐风宿露,靠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1976年11月动工兴建,到1981年1月竣工通水,仅用了4年零2个月。其中,渡槽全长5200米,宽6米,最高37米,有132个拱跨,最大拱跨51米,设计流量为每秒25立方米。无论是规模还是长度,当时都雄居世界第一(直到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河南鲁山县沙河渡槽建成,长岗坡渡槽才退居第二),创造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继河南林县红旗渠之后的又一个奇迹。

 

地处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之间的罗定,虽然有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广东最大盆地,有发源或流经境内的11条河流,但由于自然水源分布不均,解放前水利设施少而简陋,致使罗定一变成为历史上的苦旱地区,旱涝灾害频繁。解放后,罗定和全国一样,大办水利,先后建成了引太、引泗、引沙、引镜等一批引水工程和修筑了一批山塘水库,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及罗定江下游的干旱问题,必须修建一座既能为城区提供饮用水源,又能同时满足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于是,把之前位于城区南部15公里处石牛山与云桂山之间的5个小水库扩建为一个中型水库,成了罗定水利人的共识。1973年,当时的县委书记郭荣昌(后任广东省委书记)要求县水利局立即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可是,整个库区的集雨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按年降雨1600毫米计算,远无法达到中型水库的蓄水要求。“建一座大型渡槽,把引太干渠的河水引入水库来。”这个伟大的构想,人们至今仍然传说是罗定水利专家李郁提出来的。

 

构想变成现实后,长岗坡渡槽每年把近4亿立方米的太平河、罗镜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让集雨面积几乎最小的金银河水库,成为罗定库容、供水量、发电量最大的水库,造福着周边及下游多个乡镇共50多万人口。罗定,从上世纪60年代前的旱涝无常,甚至失收绝收,到现在的旱涝保收,再到出产“亚灿米”、“聚龙米”、“青洲米”等名优农产品,正是得益于大兴水利建设,长岗坡渡槽是其中的主要“功臣”之一。更多:http://www.gushilao.com/

 

 

情系罗定的治水专家李郁

 

 

 

在罗定,特别是在罗平、太平、连州一带,人们说起长岗坡渡槽,必会提及一个传奇人物,他就是如今仍然家喻户晓的水利专家李郁。

 

有一个李郁在建设长岗坡渡槽时“暗显身手”的故事流传至今:在浇注高达37米的那个槽墩桩基时,地下水突然喷涌,倒进去的混凝土全被冲走,连续开动3台抽水机也无济于事,情况汇报到了县委那里,领导问责负责勘测设计的李郁。正在开会的李郁赶回工地察看后,午饭时不动声色,一手拿着个老式闹钟,一手拿着一份午饭,走到涌水处突然摔了一跤,闹钟和饭掉入水中,水流随即变小,李郁立即下令全力抽水,晚上开始浇灌混凝土,连夜把墩桩建了起来。

 

传说李郁曾是国民党空军测绘员,掌握大量地质水文资料。他不但精于勘测和设计水利工程,而且精通“风水”,据说他中等身材,头发稀疏,草帽布鞋;跋山涉水时,两个助手背测量器械紧随其后;操着带有浓重客家口音的粤语,喜欢到农民家里歇息聊天。据《罗定县水利志》和《云浮水务志》记载,李郁1908年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曾就读于广东陆地测量学校,毕业后在民国政府从事过水利工作。解放后,在省水利局工作。

 

1959年,已经51岁的李郁被下放到罗定水利局,他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期间,踏遍了罗定的山山水水,参加了罗定几乎所有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始终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从未出过差错。他还自编教材,亲自讲课,培训了大批水利技术人才,为罗定的水利水电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1978年10月,省水利局和罗定县政府为李郁平反,恢复其9级水利技术员职务(和人们传说中的总工程师、总指挥相去甚远)。遗憾的是,他没能看到为之呕心沥血的长岗坡渡槽通水那一天。1980年4月17日,他因脑溢血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73岁。这时,离罗定政府举行长岗坡渡槽竣工通水典礼,只有8个月。罗定水利局为李郁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据相关文史记述,长岗坡渡槽牛路迳隧道施工时,民工姚四,一个40多岁的农民,之前没有和炸药打过交道,却承担了安装雷管的任务,他在山上草寮里和炸药一起连续住了103天,炸药附近要禁绝烟火,他就103天没有抽烟。打石工刘石松病倒了,工地指挥员叫他休息,半夜12时到工棚去探望他,却找不到人,原来他又到隧道里打炮眼去了。安装支架的青年木工黄为烈,经常一个人坚持两班,一次,一块石头从洞顶掉下来,打掉了他头上的安全帽,右颊和右肩负了伤,还坚持工作,刚出洞口就晕倒了,第二天又继续下洞工作……

 

在改造罗定山河的岁月里,有太多像姚四、刘石松、黄为烈那样无私奉献的英雄儿女,甚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79年6月27日,长岗坡渡槽跨度达51米的14号跨施工时,钢架和拱梁突然坠毁,造成1人当场殉职,3人重伤;同年10月31日,渡槽出口下垌四队负责地段塌方,6人遇难,5人受伤。同年12月16日,国家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站上还在建设中的长岗坡渡槽,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豪迈诗篇:“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

 

流水滔滔,往事如斯。我们不能忘记英雄们的丰功伟绩。但愿他们的英灵与浩气像宏伟壮丽的长岗坡渡槽一样,长存在泷州大地上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所有内容均由本站原创和转载组成,如果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如果您有作品需要发表,请联系我们投稿。

COPYRIGHT © 2016-   故事佬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