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佬网

金兰寺遗址:距今4000年前“广州人”的生活

2022-10-14 14:53:19

金兰寺遗址鸟瞰全景(北-南)

金兰寺遗址考古现场墓葬分布

金兰寺遗址考古现场

金兰寺遗址发掘的古人类小孩遗骸

金兰寺遗址墓葬中的屈肢葬

金兰寺遗址墓葬中的仰身直肢葬

考古人员在整取墓葬

金兰寺遗址位于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北部。配合广汕高铁(石滩段)工程建设,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金兰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500多平方米的贝丘堆积文化层,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年前后)墓葬44座、战国时期墓葬2座以及各时期灰坑、柱洞(1200多个)、墙、灰沟、水井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瓷器、瓦当等文物208件/套,另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骸42具和动物骨骼标本等,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变迁、重构新石器时代晚期环珠江口地区人类生产生活及文化发展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广州最早的史前遗址有多早?1958年至1961年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历史系、暨南大学历史系先后对金兰寺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现距今约6000年的彩陶遗存。金兰寺遗址是广州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贝丘遗址,其叠压文化层的先后关系,为广东史前时期考古学的编年序列提供了重要的地层证据。

新石器时代晚期M8随葬陶豆

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环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芯

本次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22座墓有随葬品,数量为1~6件,有釜+豆、鼎+豆、鼎+豆+贝玦、釜+碗+石锛+石环等组合,也有单独随葬陶釜、豆、圈足罐或纺轮等,多为实用器,碎物葬现象比较普遍。

金兰寺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发现的42具人骨遗骸中,2具为仰身屈肢葬,其余为仰身或侧身直肢葬。屈肢葬和直肢葬出现于同一个遗址中,在环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都十分难得,暗示了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对复原研究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

从金兰寺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鱼类有15种以上,以半咸水—咸水类为主,包括丝鳍海鲶、棘鲷属等;爬行类有龟、鳖等;哺乳动物包括鹿科及猪、豺等。距今6000年前,金兰寺属于河口、近岸地区,水产资源丰富,淡水贝类采集和鱼类捕捞是先民食物的主要来源,有时也会狩猎获取食物。

金兰寺出土的贝壳和动物骨骼。潘玮倩摄于“寻迹羊城——2021年广州考古新发现”

此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们这一次对金兰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远超预期。”他说,“配合广汕高铁(石滩段)工程建设,我们本次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而根据现在的地貌判断,整个遗址区面积估计达三四万平方米或者更大。目前看来,遗址西北部是墓葬区,先民们生活的聚落很可能在墓葬区东南方即岗地高处。难能可贵的是,这片区域也未曾历经大规模基建,都是传统民居,原生环境保存较好。下一步,我们将争取机会,对金兰寺村开展更多工作,一是对遗址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并选择合适区域进行勘探;二是对金兰寺村的传统民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研究;第三,也希望做一些人类学的考察。总之,金兰寺遗址值得期待。”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余翀副教授对增城金兰寺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初步的鉴定与研究,认为从金兰寺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鱼类有15种以上,以半咸水—咸水类为主,包括丝鳍海鲶、棘鲷属等;爬行类有龟、鳖等;哺乳动物包括鹿科、猪、豺等,显示金兰寺遗址当时属于河口、近岸的环境,生业模式应包括渔捞、采集、狩猎等。她指出,后续的研究方向包括鱼类体长复原、稳定同位素研究,通过以上方法综合探讨金兰寺遗址和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渔猎行为。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李法军教授团队汇报了金兰寺遗址出土人骨的初步人类学研究成果。本次金兰寺发掘出土的46座墓葬以单人葬为主,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性别不明的多为12岁以下的未成年个体。以M1个体为例,通过研究,确认该个体为女性,年龄在40—45岁,仰身直肢葬,尚未见拔牙迹象,其头骨显示出华南地区史前时期古人类多具有的长颅型、阔鼻型、低眶型和突颌型特征。这些现象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金兰寺古人类文化活动与基因交流的复杂性问题。此外,研究团队还介绍了M16头骨虚拟重建成果、基于髌骨几何形态测量学行为重建的方案与设计、M22人骨埋藏现象的观察等内容。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所有内容均由本站原创和转载组成,如果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如果您有作品需要发表,请联系我们投稿。

COPYRIGHT © 2016-   故事佬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