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佬网

抗战时期罗定市国立中山大学

2020-12-14 16:53:01
云浮融媒中心
崔玉蓉 梁湛华

国立中山大学在罗定办学时的临时校舍——罗定学宫

在罗定,要说哪里最有文化气息,相信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罗定学宫一带,学宫、文塔、罗定中学等罗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符号就坐落在那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曾迁至罗定,在罗定学宫及牖明学校一带办学。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但却给罗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日前,本报记者在罗定市社科联主席苏智勋,罗定杰出乡贤、中山大学教授彭绮文的引导下,走访当时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寻觅当年师生生活、学习的痕迹。罗定学宫几经修缮保存良好,牖明学校现被用作厂房,昔日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居住过的云龙书院已成为私人房屋,当年国立中山大学学者的风采已难觅。但通过查阅档案以及学者的研究资料、走访现场,我们仍能大致还原当年师生在困境中坚持教学和科研的场景,感受短短两个月里国立中山大学给罗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牌匾

保存力量支持持久抗战

中大辗转西迁罗定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逼近广州。为保存力量,支持民族持久抗战,国立中山大学以及广州的一些高校和中学,纷纷计划迁徙。当时广东有两个后方,一是韶关(曲江)地区,二是西部的罗定。日本侵略军当时已进入湖南,而韶关与湖南接壤,日军随时可以从湖南进入韶关,为稳妥起见,国立中山大学选择深入内陆的罗定盘地作为迁徙安置地。

彭绮文教授对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内迁罗定的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她告诉记者,抗战时期罗定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广东与内陆广西、云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即使日本侵略军封锁肇庆峡,罗定仍然可以去西南大后方。同时,罗定也是很多地方维持生命的物资(如食盐等物品)补给地。随着各大都市的沦陷,交通阻塞,火柴和照明用的煤油来源日渐缺乏,而罗定全县有百余家火柴厂生产火柴。如果国立中山大学迁到罗定,基本生活条件会有保障。“为了做好迁移工作,国立中山大学负责人提前到罗定考察筹划,在罗定住了两个月,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彭绮文介绍说。

罗定学宫屋顶的精美装饰

1938年10月19-20日,国立中山大学陆续西迁,分批用船只将人员及1200余箱公物从广州运往罗定,由于形势紧急,当时抢运出来的公物仅占当时全部校产的三分之一。10月底,全部人员和物资抵达罗定后,随即择地布置各系部。国立中山大学校总办事处包括校长邹鲁等在罗定城北牖明学校办公,邹鲁居住在牖明学校门前的云龙书院;农、医、法三学院分设罗定城内,临时校舍中有罗定学宫、罗定中学一部分、原民众书院等地;附属中学则设在河对岸文塔下原塔溪乡;理、工两学院曾安排在大湾;研究院、文学院、师范学院和图书馆在罗镜镇泷水中学、城隍庙等,分别择地布置,安排妥当后即开始办公、复课。

走出罗定学宫往西南方向几百米,就能看到一片较为破旧的砖瓦房,这就是当年国立中山大学校总办事处的所在地牖明学校。这片砖瓦房现已被用作家具厂,几名工人正在里面忙碌着,为家具涂油漆。看到记者一行到处打量,他们视若无睹,似乎对外人来访已见惯不怪。走进泥砖分隔的一个个房间,仍能看到土墙上挂过黑板的痕迹。苏智勋告诉记者,这些房间就是当年中大师生上课的教室,虽然过了几十年,仍能看到一丝当年办学的痕迹。在砖瓦房不远处,有一栋保存完好的青砖楼房,是当年邹鲁居住过的云龙书院。青砖楼房的主人告诉记者,自己曾听老一辈说中大曾在此办学,知道是一栋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所以十分注重房子的保护。

坚持办学与抗日两手抓

引领罗定抗日救亡活动

随国立中山大学迁来罗定的,还有一批进步的教授和校友,在他们的引领下,激发了罗定学子们的抗日救亡热情和爱国行动。

在罗定办学时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居住的云龙书院

据彭绮文教授研究发现,国立中山大学在罗定坚持办学的同时仍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底,400名中山大学师生集中罗定县城中山酒店开会,成立中山大学三罗同学会,组织三罗籍中山大学学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时中山大学三罗同学会基本为中共罗定县中心支部的外围组织,三罗同学会还创办了《三罗日报》,由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题写报头,主要在三罗地区发行,也发至珠江流域的西江地区其他县、市,发行量1000多份。在中山大学教授的影响下,《三罗日报》以宣传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为办报宗旨,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以《新华日报》、《解放》等报刊消息为转载的主要内容,中山大学通讯社也积极供稿,使《三罗日报》成为西江、南江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

国立中山大学在罗定办学时的教室

继1938年12月成立中山大学三罗同学会后,中共罗定县中心支部受中山大学抗日先锋队的启发,策划筹建罗定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青抗会”的工作主要开展戏剧、文学、图画、音乐等活动,创办流动识字班,民众夜校,组织慰劳慰问前方抗日将士、慰问受伤人员与出征军人家属,协助和发动救护、消防、征募等工作,发展分会,办理机关团体抗敌救亡事宜,实行军事训练,大力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青抗会”成立后发展很快,青年骨干不断在斗争中涌现,有不少人在1939年间先后参加中共地下党,在学运中发挥骨干作用,有的还投身游击队。

西迁云南澄江

罗定办学两月影响深远

因罗定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和战略形势转变,1939年1月起,国立中山大学各系部陆续迁往云南澄江。从1938年10月底到达罗定,到1939年1月离开罗定,国立中山大学在罗定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但却为罗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罗定人民。

国立中山大学迁到罗定之后,省立文理学院、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省立仲恺农校、私立广州大学、私立国民大学等以及广州私立长城中学等一批中学、高校陆续迁到罗定,一时间,罗定人才荟萃,人文科学思想广泛传播,文化教育空前鼎盛。关于这一点,在当时的国民党罗定县书记长区志明的描述中可见一斑:“本县文化教育水准在抗战期间,曾一度突飞猛进,学校之内迁者,共有中上学校十四间,其余各乡国民学校共四百九十五间,此为本县文化之鼎盛时期。至如影戏之放映,话剧之公演,书画金石等展览,亦蔚然可观。”中大等高校到来后,话剧、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活跃,让地处偏僻山区的罗定人受到先进文化的洗礼,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同时,国立中山大学师生的进步思想也在罗定得到广泛传播,罗定人民思想进一步解放,越来越多人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所有内容均由本站原创和转载组成,如果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如果您有作品需要发表,请联系我们投稿。

COPYRIGHT © 2016-   故事佬网  版权所有